沈阳鸿宇科技有限公司

【精益分享】掌控生产现场:三层次洞察的力量

发布时间:2023-12-27 文章来源:鸿宇科技 浏览次数:235

01 One

       第一个层次-客户的视角

       生产现场的评价,应首先从最大的系统层面出发,借助客户的视角,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洞察。以下是四个核心考察方向。

       一、流程审视
       流程是企业运行的脉络,其细致度和连续性决定着企业效率的高低。一个良好的流程应当实现无缝对接,使得问题能迅速被可视化,而并非被淹没在繁杂的环节中。只有这样,才能从源头减少浪费,提升生产效率。实施精益管理,优化生产流程,是提升企业效能的关键。

       二、可视化关注
       可视化的作用在于使问题的识别和解决过程变得更简单,更直观,它是管理的一种视觉表达。我们可以通过静态和动态两类管理看板来实现可视化。静态看板传达的是企业的长期管理理念,而动态看板则体现了管理者对实时信息的把控力,对组织管理能力的直观反映,动态管理看板更能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。

       三、标准化考查
       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有许多标准,但重要的是,这些标准需要能被具体执行和理解。标准化的目标在于让每个员工都能明白什么是正常,什么是异常,明确自己应该遵循的标准操作方法,理解自己工作中的主要问题,以及清楚自己当前的职责和任务。

       四、文化观察
       企业文化的表现是直观的,可从日常行为和语言中透视。如果你在一家企业待了一段时间,却未听到“改善”、“现场”这样的词汇,那么,这可能并非一个真正理解并实践精益管理的企业。一个具备精益文化的企业,高级管理人员会主动走到一线,倾听员工的声音,而员工每天都在用精益工具去揭示潜在问题,共同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,提出对策,并持续检验其对策的有效性。这是一个"问题优先"的文化,高层管理人员会和员工一起解决问题,他们会对找出新问题的员工表示感激。
       最严重的情况是,有些风险未能采取措施,甚至为了避免被审核挑战,直接遗漏不在FMEA和控制计划中记录。

02 Two

       第二个层次-管理者的视解

       第二个层次着眼于管理环节,我们需要以管理者的眼光去解析和审视。这个层面可以通过“一看、二问、三思、四做”的步骤来进行。

       一、观察
       首先,你需要站在离现场5米左右的地方,以客户的视角观察20至30分钟。观察的重点应该是五个方面:人员、设备、物料、方法以及环境。例如,考察人员是否有提升计划,设备是否有点检基准,物料是否能适时配送,加工方法是否容易遵守,以及工作环境是否宜人等等。

       二、提问
       提问环节分为问操作者和问自己。问操作者包括“为什么这样做?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?”等问题,旨在强化遵守规定的意识。同时,问自己例如“为何要这样做?有没有更好的办法?”等问题,有助于强化改善意识。

       三思:思考
       在思考环节,你需要返回到原点,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,并考虑可能的改善方案。回归原点就是: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用最少的资源制造有价值的商品。如果偏离了这个原点,就存在问题。根源的思考则需要运用“五个为什么”原则,透过表面现象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。而在考虑方案时,你可以借助改善四原则,即:排除、简化、合并、重排。

       四、行动
       最后一个步骤是行动,包括调查分析、改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、执行过程的跟踪检查,以及对改善效果的巩固。调查分析应以数据为依据,统计分析出关键因素。在制定和实施改善方案时,需要团队的协同工作。跟踪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修正偏差,而巩固则需要将改善效果标准化,制定防止再次出现问题的措施,这些都需要落实到相关的管理文件中。
       总结而言,管理者的视角需要关注的是企业运作的细节,而这些细节通常隐藏在日常的管理环节中。通过“一看、二问、三思、四做”的步骤,可以有效地揭示出这些细节,从而为我们评价生产现场的优劣提供更深入的依据。

03 Three

        第三个层次-关注管理细节

       在生产现场的观察和评估中,我们需要深入到第三个层次,即管理细节的层面。这一层面主要针对现场一线的直接管理者,我们关注的对象包括人员、设备、物料、方法和信息。

       一、关于人员
       我们需要从质量、成本、效率和安全/环境四个方面对人员进行评估。具体而言,我们要考察员工的能力状况、训练计划执行情况、新人及替岗人员的管理状况等。同时,我们也需要关注生产线上的人员配置、无效动作、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,确保每一项操作都安全、高效且符合成本控制的要求。

       人-Q(质量)
       人员能力状况是否清楚?是否有训练计划并执行?是否有新人/顶岗人员?是否有标记?是否有针对措施?是否按《标准作业》规定操作?是否按《品确书》实施频检?是否有不易保证质量(难操作工序)的操作?对关重工序是否有操作资格规定?

       人-C(成本)
       生产线上人员是否按标准作业配置?有无多余人员?是否有作业动作停止现象?是否有等待(单手/双手)现象?是否有费力操作?动作太大、步行多、转身角度大、移动中变换状态、伸背动作、弯腰动作?是否有左、右手交换动作?是否有重复/不必要的动作?

       人-D(效率)
       是否有寻找现象?是否有不熟练操作?是否有离开生产线现象?是否用同一顺序反复进行作业吗?注重观察作业者手的动作/脚的动作/腰部的动作/头的动作,是否能省略/合并/重排/简化?

       人-S/E(安全/环境)
       操作方法和周围环境是否有不安全因素?作业时光线是否充足?是否有异常噪音,是否刺耳?作业周围是否清洁?地板上是否有油污?是否容易使人滑倒?
对设备,同样从质量(Q)、成本(C)、效率(D)和安全/环境(S/E)四个方面进行观察。例如,是否有设备精度点检制度并得到执行,是否有设备故障率的可视化管理,设备日常维护的情况如何,设备运动的地方是否安全等。

       二、关于设备
       设备-Q(质量)
       是否有设备精度点检制度,并得到遵守?是否有开工条件点检/工装点检制度,并得到遵守?设备调整是否有管理制度,并得到遵守?条件设定是否可由作业员随意更改?是否锁定?负责变更的责任人明确了吗?---需要可视化。

       设备-C(成本)
       是否有设备故障率/停机时间每日变动趋势目视化管理?设备切削参数是否设定?是否最优化?并得到遵守?是否有生产线设备节拍显示?是否有对节拍长的设备不断改善活动?是否有刀具异常消耗管理制度?并严格执行?是否有设备换型时间管理?是否在不断改善减少换型时间?

       设备-D(效率)
       设备的日常维护(点检)的事实是否够清晰可见?设备上面、加工部位、天花板上是否沾有灰尘或异物?所使用的工具是否有规定放置位置?并得到遵守?是否从设备的运动部位发出较大的声音或奇怪的响声?切削油、冷却液是否正好打到切削部位?是否有定量/定时换刀管理制度?是否得到遵守?

       设备-S/E(安全/环境)
       设备运动的地方,身体一部分进去设备会自动停止吗?是否有设备漏油现象并得到管理?是否有切屑飞溅现象?设备是否有异常声音/气味/温度等?设备防护罩是否正常使用?设备上是否放置有多余物料?

       三、关于材料
       关于材料,也从质量(Q)、成本(C)、效率(D)和安全/环境(S/E)四个方面考察。例如,成品或半成品是否清洁、无生锈,放置场所是否有明确区分并得到遵守,是否有不良品分层管理制度,零件放置位置/方式是否方便取放,物品是否有放在通道现象等。
       在这个层次,我们需要着眼于生产现场的细节,因为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这一层次的观察需要深入到人、机、料的每一个小环节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生产现场的状况,才能找出存在的问题,并及时改正,从而提高生产效率,保证产品质量。

       材料-Q(质量)
       是否有专门的废品箱(红色)?是否能做到先入先出?成品或半成品是否清洁、生锈?放置场所是否有区分并得到遵守?成品、半成品是否有规定的容器,标识是否清晰,是否按规定放置?工序间在制品是否遵守标准手持,对零件放置位置、数量是否有规定?相似零件的防错,标识是否清晰?批次管理是否遵守?

       材料-C(成本)
       是否有不良品分层管理制度并得到遵守?是否有不良品每日变动趋势管理?是否有辅料消耗管理制度并得到遵守?注意观察多切屑工序,是否能改成少或无切屑加工方法?

       材料-D(效率)
       零件放置位置/方式是否方便取放?零件盒/箱是否方便搬运?零件数量是否能一目了然?是否存在零件来回倒箱的浪费现象?

       材料-S/E(安全/环境)
       物品是否有放在通道现象?零件容器是否有滴油现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