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阳鸿宇科技有限公司

【行业资讯】离散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

发布时间:2024-02-26 文章来源:鸿宇科技 浏览次数:504

离散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
与智能化升级的重点任务


      (一)突破制造智能关键使能技术
       智能传感器与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基础,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与传感网络及智能终端、即插即用技术、实时网络操作系统技术、机器对机器技术、制造 IoT 技术。大数据和知识库是智能制造的核心,重点突破制造大数据挖掘技术、大数据智能分析与管理技术、面向制造大数据的综合推理技术。智能推理是智能制造的灵魂,重点突破智能建模与仿真技术、全息人机协同系统、复杂对象智能控制系统技术、数字孪生技术。

      (二)研发智能制造装备
       重点研发的智能制造装备包括智能机床、智能成形制造装备、特种智能制造装备、智能机器人、智能柔性制造产线等。智能机床应具有加工状态实时感知与交互、产品工艺自主决策与优化、加工精度持久保持能力等特性,智能成型制造装备应具有信息获取、模型预测、决策控制功能,特种智能制造装备应具有超高温、超高压等超常工作环境适应性以及超精密、高能束等超常工艺适应能力,智能机器人应能胜任焊接、打磨、精细装配、机加工、柔顺控制等工作,智能柔性制造生产线应具有多制造功能单元、制造岛结合协作的高度柔性化和智能化能力。

      (三)建设数字化、智能化车间
       数字化制造车间、网络化制造车间是智能化车间的初级形态:前者的各种设备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控制,对加工数据进行数字化描述、集成、分析和决策,进而对各种设备进行数字化控制;后者基于集成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,智能地优化整个制造过程,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优化。

      (四)打造数字化、智能化工厂
       数字化、智能化工厂是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。在产品设计方面,通过制造工艺与成品性能的三维模拟与仿真优化,实现计算机辅助的精确可靠规划设计。在生产制造方面,利用工业机器人、数控机床和其他智能装备,自动、高效、稳定地完成各项生产操作。在运营管理方面,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,通过有效组织和融合制造领域知识,满足供应管理、生产营销、质量追溯、售后运维等全价值链的增长需求。

      (五)提供数字化、智能化服务
       相较传统制造服务,数字化、智能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提高服务的状态环境感知、服务规划、决策和控制水平、服务质量等。在工业技术软件服务方面,提供网络化智能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。在工业产品智能服务方面,提供重大装备的智能运维服务。在生产服务方面,提供生产性服务过程的跟踪、调度和优化控制等智能服务。在云服务方面,提供全社会制造与服务能力的集成与共享服务。在社群化智能制造服务方面,提供实多企业间的无缝社交与协同生产、智能化产品运维服务。

      (六)构建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
       标准体系应重点构建:技术标准体系,如云计算、区块链、信息物理系统(CPS)等,以技术的应用和操作为重点;产品标准体系,如工业互联网平台,侧重于技术应用和产品服务方面;过程标准体系,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、智能制造等,涵盖范围广、类型多,应侧重多个维度以分析发展演进过程;安全标准体系,构建离散制造行业信息安全和物理安全平台,汇聚安全数据,积累安全知识和攻防经验,开展大数据分析,进行预警、识别、审计、漏洞管理、防御、杀毒等。

对 策 建 议


      (一)加快示范应用
       建议积极支持和引导离散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和智能工厂示范;在示范基础上,大规模推行制造装备的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工程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升级工程,支持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智能制造生态链。围绕高端纺织、新型电力装备、工程机械、家居、家电等重点行业,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并筛选典型示范企业,树立标杆企业形象并传播推广。

      (二)突出“中国制造”
       在离散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过程中,应突出核心技术、关键装备、工业软件的“中国制造”,警惕和防止高端装备、核心技术“空心化”现象。在核心技术、关键装备、工业软件方面推行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,着力解决离散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。

      (三)培育高新技术人才
       离散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在战略、思想、技术、执行等方面加强人才储备。建议完善职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,注重可持续发展,培养离散制造业智能化工厂方向的专业技术与人才队伍。推进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,培养智能制造人才:一是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,培养掌握制造技术,熟悉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技术,精通智能制造技术,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;二是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,培养知识先进、技术精湛、能工巧匠型的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;三是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管理人才,尤其是企业家群体。

      (四)制定相应法律法规
       探索通过立法引领产业发展,不断完善财税、金融、知识产权、人才培养等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,促进制造业的长期稳定发展。建立数字资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,引入数字资产许可制度,构建透明的数字资产使用环境;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,实施必要的税收激励政策,采取多元化金融支持方式;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字资产进行加密、标记、追溯和监控,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法律约束。

来源:新工业网